首页 > 产业 > 正文

第八届小麦文化节在杨凌成功举行

2023年6月9日   来源:时代播报

 

 

 

6月6日,第八届小麦文化节在杨凌良科小麦基地举办。多位专家就应对小麦收获季遇到连阴雨,从育种、管理等方面为群众支招,首发了歌曲《中国饭碗中国粮》。专家、粮食种植大户、学生、企业家、摄影家等200多人参加了活动。

 

 

小麦文化节自2016年开始,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樊志民教授说:“小麦作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,理应有一个传承农耕文明、推介高新科技的节庆活动,给它设一个节,我认为是应该的。”

 

 

历史上小麦产量只有几十斤,发展到几百斤再到现在的超千斤,这对解决我国粮食问题,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;小麦文化,特别是饮食文化,陕西的面食结构在全国都是有名的,杨凌蘸水面、武功旗花面、岐山擀面皮、乾县锅盔等一系列产品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,丰富我们的饮食结构起着重要作用。小麦遗传育种学家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辉说:“今年小麦按前面的长势来看不错,但是后面遇到了多年不遇的阴雨天,小麦穗发芽问题,在历史上曾经发发生过,多数都是局部地区,没有今年这么范围大,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,品种很关键,要注意挑选适宜本地种植且穗发芽抗性好品种留种,同时在小麦育种中要加强穗发芽抗或耐性好的品种的选育,把抗性好的品种挑选出来,大面积推广来稳定和提高小麦产量,对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将会发生很重要的作用。”

 

 

当下正是三夏抢收的关键时期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成社说:“根据天气预报,近一周之内,基本都是晴天多云,小麦在地里头长着,比湿湿的收回去还好。收回去如果堆放就会发烧,就会发霉。但要做好小麦收割准备工作,准备好收割机械、晒场、和烘干设备。如果小麦成熟(籽粒硬了),就要及时收获。要根据小麦的成熟状况,和天气预报,灵活调整。做好小麦收获工作。如果没有阴雨天气,小麦又没有成熟,就不要着急,到小麦成熟后再收。”

 
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。近年来,杨凌示范区聚集起大批良种研发企业,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丹东良玉种业首席专家、杨凌良科农业科技董事长宋协良说:“第八届小麦文化节放在良科来办,使我们在振兴中国种业、加快新品种研发、进行市场转化方面,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。”

 

 

“一带一路”上的杨凌“上合故事”备受各界关注,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金乐天说:“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博士后,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小麦文化节,我们巴基斯坦小麦产量最多是400到500斤,通过小麦文化节参加活动我看了很多不同的小麦品种,特别是有一些品种产量超过1000斤,我希望把这边的好品种可以带回巴基斯坦,可以带到‘一带一路’国家。”

 

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来自杨凌铁路工程学校学生胡一凡:“很荣幸参加第八届小麦文化节,此次活动意义重大,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粮食的重要性,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带给我们强大的力量。在今后的生活中,我们应当珍惜粮食,践行光盘行动,我也应该呼吁身边的朋友这样做。”

 

小麦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,有力促进了小麦产业的发展,对于小麦文化节的未来,小麦文化节策划人王天玉信心满满:“在示范区的指导下,在各界的鼓励、关注和支持下,我们要把小麦文化节打造成继杨凌农高会后又一超级IP,在全国小麦产业领域发出杨凌声音。”

 

 

活动现场,活动举办单位杨凌小麦产业研究中心聘请王辉、樊志民、王成社、宋协良、黄璞为“小麦文化传播大使”,杨凌金贝儿幼儿园小朋友带来了精彩的节目,五泉非遗传人现场演绎了非遗《五泉曲子》,杨凌铁路工程学校学生和各界嘉宾一起放声演唱了首发歌曲《中国饭碗中国粮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(责任编辑  黎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