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家 做新时代乡贤
2018年6月5日 来源:时代播报
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。在这个新时代,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并存实施,精准脱贫正在充分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想和原则,乡村振兴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精准脱贫的成效,二者相互支撑、相互配合,必将形成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。笔者认为,对形成这一格局起决定性作用的,是乡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,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领路人,这些人就是本文提出的“新时代乡贤”。究竟哪些人可以称为新时代先贤,他们与旧时代先贤有哪些区别,他们在新时代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,如何引导更多人士争做新时代的乡贤,本文将详细阐述。
一、国人的乡愁情怀
(一)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
“鸟恋旧林,鱼思故渊;树高千丈,落叶归根”,经过千百年的延续,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传承至今。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,只要离开家乡,对于故土就有着深深的眷恋和认同。这是中华“孝文化”和“埋骨必须桑梓地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,家乡总是你永远的“根”,人都是想“落叶归根”的。
(二)衣锦还乡 荣归故里
“文官告老还乡,武将解甲归田”,是中国古代官吏遵循的惯例,更是官者人生的基本归宿。不管做多大的官,上至一品宰相下至七品县令,到了退休的年龄,都要选择回到家乡养老。中国自古就有“衣锦还乡”“荣归故里”的传统,年轻时在外有所成就,老年时回到家乡,光宗耀祖。
二、中国的乡村现状
随着国家精准脱贫、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,现在的乡村,道路硬化了,路灯安装了,互联网接入了,医疗卫生室新建了,房子是越盖越好,但里里外外透着一种凋敝和荒凉。村里的人大量流向城市,留在村子的人大都是老人、儿童和残疾人,健健康康的年轻人成了“稀罕物”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农民出人头地的基本标准就是离开农村,进入城市,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,农家子弟一定要跳出农门。农村人口的持续性净流出,将使农村“空心化”越发严重,这是一个不容改变的现实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天伦之乐、家庭的温暖、生活的丰富多彩、村规民约的传承等统统打了折扣,乡村生态日益恶化。一个不争的现实是,大量农村已经或即将消失。一个留不住人的乡村,即使房子建的再好,也没有生机,注定不会有未来,消失只是时间问题。
三、新时代乡贤应运而生
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、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,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,让“风筝不断线”,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“失魂落魄”,新时代乡贤的作用至关重要。
新时代乡贤,多是饱学之士、贤达之人。他们是从乡村走出去的有为之人,或做官、或参军、或做学问等,他们的学识、技艺、财富、文化涵养和社会经验都很丰富。如果引导这些人回乡安度晚年,在保障他们原有生活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,为其搭建起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平台和机制,这势必成为一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,新时代乡贤就此应运而生。
四、新时代乡贤的价值和意义
新时代乡贤退休还乡,实现了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流入的良性循环,乡村人才结构趋于稳定合理,既有助于脱贫攻坚深入推进,又有助于乡村和谐发展。
(一)助力脱贫攻坚
新时代乡贤无疑将在脱贫攻坚中发挥“领头雁”和传帮带的作用。一方面,乡贤结合自身阅历和资源,把脉家乡找穷根,对症下药开良方,为家乡脱贫攻坚提供新动力。另一方面,通过广泛宣传乡贤帮扶事迹,塑造乡贤榜样,引领村民转变观念,增强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的奋进意识,把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气“扶”起来。
(二)服务乡村振兴
新时代乡贤还乡,有助于破解农村凋敝的核心问题—乡村精英流失,乡贤的反哺使乡村不断走向繁荣。乡贤通过发挥自身资源、人脉优势,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优秀项目带回家乡,指导桑梓创业实践,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。新时代乡贤生活于乡土,还能带动城市子女及亲戚朋友频繁在城乡往返,为乡村带来更多的人流、物流和资金流。
(三)弘扬传统文化
乡贤文化有助于乡村文化建设。乡贤文化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基层治理的智慧,独特的乡贤地域文化通过本地区历代乡贤名流的德行贡献,凝聚成了民众的共同遵循。在新时代,乡贤文化不仅在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、营造正能量的社会风气上作用明显,更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新时代的乡贤文化作为一种“软约束”“软治理”,是连接乡土、维系乡情、包含乡愁、体现乡恋的精神纽带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。
(四)维护乡村和谐
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,传统的乡村社会受到冲击,矛盾凸现。这时乡贤还乡,有助于化解矛盾,比如在邻里之间的宅基地问题、政策补偿款发放等问题上,虽看似小事,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引发群体事件。乡贤通过恳谈交心、对拉家常、政策解读等方式,把问题化解在邻里之间,小口角不出村,大是非不出镇,。乡贤就像高压锅的“安全阀”,把乡村矛盾化解于无形,起到弥合分歧的作用。
五、做新时代乡贤应具备的条件
(一)自身条件
新时代乡贤不是要求人们去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,而是呼唤一部分人能在恪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,凭借自身资源优势,还乡为家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一把力,真正做到“既富且仁”。
新时代乡贤为人正直,诚实守信;有良好的家风家训,家庭和睦,嘉言懿行垂范乡里。他们能为乡亲、百姓办好事、办实事,做事公道正派,涵育文明乡风,传递社会正能量。最重要的是,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归乡情结,有奉献精神,愿意带领村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阔步向前。
(二)外部条件
新时代乡贤与传统乡贤相比,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大都不生活在乡村,甚至退休之后也很少回乡居住,这不是情感问题,而是城乡发展的差距还比较大,他们还乡的渠道还不够多。为此,对于乡贤反哺故里,地方政府部门应该规范组织引导、资金配套扶持、精神荣誉鼓励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,为乡贤还乡创造条件、提供保障、给予便利。保障他们的退休待遇,解决其后顾之忧。
1.出台乡贤引进政策,建立激励机制
建立新时代乡贤吸纳机制,鼓励离退休的社会精英告老还乡,到家乡发挥余热、施展才能,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流入的良性循环。向每位乡贤颁发证书,增强他们回归故里的荣誉感、使命感和责任感。开展“新时代乡贤榜”等评选表彰,通过乡贤事迹报告,将乡贤的正能量逐渐内化为村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觉。表现优异的乡贤纳入“两会”代表、委员候选名单,给予他们身份和平台。
2.搭建乡贤还乡平台,建立对接服务保障机制
成立乡贤工作小组,为乡贤反哺故里做好对接服务,构建服务乡贤还乡的“亲情通道”。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同乡会、商会等社团组织作用,加强与在外乡贤的沟通联络,通过广泛宣传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,鼓励他们离退休后反哺故里;建立通讯录、微信群,构建服务乡贤还乡的“亲情通道”,切实做好对接服务工作。完善乡贤引入产业项目的承接洽谈工作,保障乡贤引流的投资兴业项目有条件承接、洽谈和落地。
3.解决居住问题,建立良好的安居机制
乡贤离退休后回到家乡,有的已经没有稳定的居所,所以乡贤反哺故里发挥余热,首先要解决居所问题。建议由村集体协调租下暂空的老乡住房,交乡贤暂住;或者在不损害村民利益或在村民接受的前提下,通盘考虑解决乡贤的住房问题。同时,乡贤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与原籍(祖籍)所在行政村村民享受同等墓地使用待遇。
4.加大医疗卫生保障,完善乡村医卫工作机制
乡镇医疗水平是乡贤还乡与否的一个重要参考。建议加大对农村医疗硬件设施的投入,完善乡村医卫基础工作,实行医保资金在全国范围划转对接,提高乡镇医疗水平。同时,不断提升服务质量,例如新时代乡贤在当地医疗单位就诊时,给予他们享受医疗“绿色通道”的优先待遇。
5.保障日常生活,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保机制
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保机制,建议积极用好延迟退休政策,把乡贤还乡的贡献与延迟退休政策衔接起来。如把还乡服务的时间按照1:1.5或更合理的比例折算为工龄,完善相关核算程序与办法。建议提高社保服务水平,保障乡贤反哺故里的生活经费充足。
(作者:王家华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)